亲爱的老杨,我要换5G了,你还跟得上吗?

老杨在我的眼中,是个资深的、狂热的电子产品爱好者,家里有一间杂屋,专门用来收藏他大大小小、新新旧旧的”宝贝们”。每每吐槽一下他的”宝贝”,他就要给我讲述这些收藏的来历。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那些不同年代的通讯工具。

在老杨的收藏中,最有年代感的电子通讯工具应该是BB机了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常常听人把BB机叫“call机”。记忆中,老杨的皮带上总有一个小皮匣子,里面装着“call机”。



每次,只要和老杨在一起,就能不断听到“滴、滴、滴……”的声音,他就赶紧四处找电话。老杨说,那时座机电话太贵,还没有进入平常百姓家,“大哥大”更是不敢想。要回电话,除了单位上,只有街道上的公共电话亭、报刊亭,按时间收费,最低1块钱。有时急着回个电话,要跑好几里。

过了两年,老杨终于在家里装了一部座机,大红色的,因为电话有很长的线牵在外面,所以就安装在了窗户边。老杨回电话再也不用跑电话亭了,我家的电话也成一个院子的“香饽饽”。对门的乔家奶奶四个姑娘都在外面工作,每次姑娘在外边有事情或者报平安都会把电话打到我们家,然后我和姐姐就赶紧喊乔家奶奶接电话。



座机

老杨那时还是个“潮流青年”。当模拟手机来到我们县城时,他是第一批体验者,1994年,他买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。老杨说,这种模拟手机没有卡槽,但是有天线。遇到信号不好时,他要跑到后山的山顶上,把天线拉出来转着圈找信号。



模拟手机

这种模拟手机使用的时间很短,没过两年就被数字手机淘汰了。老杨也跟着换了直板的数字机。



数字手机

老杨说,在固定电话向移动电话过渡期间出现了“大哥大”、模拟机、数字机、“小灵通”……那时一部“大哥大”,要花上一万多。与“大哥大”的昂贵和笨重相比,“小灵通”小巧而廉价。黄色的屏幕,黑色的文字,是小灵通最明显的特征。小灵通出现后,“call机”退出了历史舞台;再过两年,小灵通也被淘汰了。

那时候对于学生来说,与家人最好的联系方式是IC卡电话。我表姐上初中的时候(大概2002年),已经有了IC磁卡公用电话亭,IC卡的面值有10元、30元、50元的,感觉能用好久。表姐常常和我说,每次下晚自习想家了打电话,都要排好长的队。

到了我上初中的时候(大概2007年),有的同学已经有了翻盖手机。印象特别深刻的是,我的同桌有一款黑色的步步高翻盖手机,具有网络与数据传输功能,还有内置摄像头,把我们羡慕得不要不要的。

这期间,老杨的手机又换了两个,从镉镍电池到锂电池,从直板到翻盖。我印象最深的是,他一款手机是蓝屏黑字的,我最喜欢拿着他的手机玩贪吃蛇和俄罗斯方块游戏。



蓝屏黑字手机

后来,我上了高中(大概2009年),老杨换了一个智能的触摸屏直板手机,屏幕也变成了彩色。一回家,我就会抢过他的手机,登QQ、逛空间,玩的不亦乐乎。

等到我上大学的时候(2013年左右),老杨终于给我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。这时候,智能的触屏手机已经“泛滥”了,各种类型,各种功能,让人眼花缭乱。还记得,大学通知书里还附送了一张含有两个月话费的电话卡。



智能的触屏手机

转眼间,我工作了,手机再也不需要老杨给我买了,从3G到4G,我的手机换了一个又一个,“粘”在手机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。而老杨,已经开始捡姐姐和我淘汰的二手机了。

马上,5G又来了,我的手机又该换代了。亲爱的老杨,你还跟得上吗?

新中国成立70周年,时空在发展中“穿越”,距离在变化中缩短。如今的手机,已经远不只是通讯工具,它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。通讯工具的变迁不仅标志着社会科技的进步,也是我们生活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。更见证了国家“站起来、富起来、强起来”的辉煌历程。


(作者:杨瑷祯)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