洒热血、献青春,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李月华(安徽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)

李月华,1938年出生在江苏宿迁一个贫苦的农村医生家庭,幼时随行医的父亲漂泊到安徽省宿州市泗县,目睹了农村治病难的状况,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,16岁时,李月华当上了一名乡村医生,生前为安徽泗县丁湖公社医院院长,去世时年仅33岁。

李月华医生对待病人如亲人,当地百姓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,李医生看病,药方没开,病就好三分;为了方便给病人看病,她在家里开设家庭病房,把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接到自己家里,腾出一张床给病人住;为了掌握针灸穴位,不顾疼痛危险,她在自己的身上反复扎针;为抢救窒息婴儿,她口对口吸出婴儿口中的羊水;为解决一个产妇因病缺奶的困难,她给刚出生3个月的儿子停乳喂粥,用自己的奶水哺育病人的孩子。李月华家的煤炉子,日夜不灭,那是为病人准备的茶水炉子。李月华患有低血糖病、脑型疟疾,身体虚弱,但她经常抱病坚持工作。

李月华使用过的医疗器械

1965年8月,她被组织上推荐到宿县专区医院进修。她进修的是外科与妇科,但是她除此以外,还利用一切空余时间,学内科、儿科,后来又扩大到牙科、眼科、骨科。她不懂就问、不会就学,恨不得把各方面的医疗技术统统学会。一年零两个月的学习,李月华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,已经是一个会看妇科、儿科、内科、外科常见病,能做20多种大小手术的医生了。1971年8月,李月华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。她这样写道: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,中国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,所以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但不幸的是,几天后,一位产妇难产,李月华虽然患有低血糖和脑型疟疾等多种疾病,但依然坚持带病救治。产妇救回来了、孩子救回来了,李月华却不幸去世了。1971年8月31日,李月华因劳累过度引起脱水和酸中毒,抢救无效光荣殉职。李月华殉职后,被追认为共产党员、革命烈士。她的事迹曾在《安徽日报》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刊出,全国也掀起向李月华同志学习的热潮。李月华曾对爱人赵斌说:“光有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愿望,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是不行的。”

李月华看过的书籍及学习笔记

李月华烈士墓建造于1972年4月,墓体呈半球形,面积16平方米,高2.5米。墓前立有1米高的大理石墓碑,正面刻有“李月华同志之墓”7个红色大字。墓周围3米以外,砌有十角形围墙,高0.8米。每个角立一根十棱方柱,代表着李月华同志刚正不阿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,高的3米,低的2.5米,高低相间排列,柱与柱之间,架以栏杆。墓的正门朝南,门的两边镶嵌挽联一副,上联是:救死扶伤,胸怀朝阳干革命;下联是:舍己为人,洒尽热血献青春。李月华墓地之所以建成半球形,是因为这象征着李医生的广阔胸怀和远大革命理想。墓地周围被郁郁葱葱的树木包围,象征着李月华精神代代相传。

如今,半个世纪过去,在李月华曾经工作的丁湖镇,大批医生活跃在乡村医疗服务一线。不仅如此,丁湖镇还成立了李月华志愿者服务队,基本上由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组成,坚持为敬老院和留守儿童送去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