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布也是个有故事的人,比如那年月,我背了10斤水,一路哭回家......



饮水“三部曲”

作者:王蕾

01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

我的老家在南漳县西南山区,既不邻河,也不傍水。半山腰上,七八户人家分散在一条山沟周边居住,山沟里有一股泉水,是这七八户人家赖以生存的水源。



(老屋场)

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水缸,一家人饮水、做饭、洗衣、洗漱,全靠这口水缸。

爸爸说,他小时候一放学就得和大伯、姑姑、小叔一起去离家两三里地的山沟挑水,一根扁担,一个木桶,两人一抬。这一挑就到了姑姑出嫁,爸爸、大伯和小叔结婚成家。后来挑水的大军里又加入了妈妈、婶婶,还有刚上小学的我们。

第一次挑水的时候,妈妈特意给我准备了一个10斤装的胶壶和小背篓,跟在堂哥堂姐后面,一路背,一路哭回家。



(肩挑背驮)

那时候,水是甜的,也是弥足珍贵的,容不得有丝毫的浪费。山沟里的那股泉水,因为是附近7户人家唯一的取水点,水面上漂了树叶,落了垃圾,谁碰上了,都会顺手捞起,就连牛羊都不允许“踏足”这股泉水。

一股清泉,养育着方圆几里地的乡亲。

02人在家中坐,水从山上来

后来,在外工作的父亲见到了城里人用的自来水。父亲说,一根长长的管道,一个小小的龙头,轻轻一拧,水就哗哗的流出来了。不用肩挑背驮,水就到家了。

回到家后,父亲召集人马,开始在各个山头找水源。斥“巨资”在山顶挖蓄水堰塘,山腰挖水窖,家门口修建小水窖,这样一遍一遍将水沉淀过滤,再引到家中。

那时候,家里来来往往的都是附近来帮工的乡亲,挖水窖,埋水管,前前后后忙碌了一整年,才将水引到了家门口,老屋场的几户人家都吃上了自来水。

虽然有了自来水吃,但还是得做好充足的准备,应对寒冬。深秋时节,父亲得花几天时间去检查水管有没有损坏,还得在水管外包上一层草或者是旧衣服,以免水管被冻裂,这时候家里的水缸、水桶也派上了用场,用来储存足够的过冬用水。

这些年,老家的人已经陆续搬走,只剩下奶奶和堂哥两家,当年修建的自来水沿用至今。

再长大一些,从老家搬到了镇上,住进了爸爸单位的家属院儿,两层的小楼里,密密麻麻住了十几户人家。

家属院里有一口十几米深的压水井,冰冰凉凉的地下水,用水泵抽到一座水塔里,然后再输送到小院儿里每一户人家。扁担、木桶一去不返。

过了几年,家属院接入了镇上自来水厂的水,水是经过沉淀、过滤、消毒的,用起来也更放心了。



(家属院的水塔、水池)

03安全水流进千家万户

大学毕业,我回到南漳从事新闻采访工作,走过了大大小小的山川河流,见证了农村安全饮水的发展变化。



(安全水流进千家万户)

2015年,在李庙镇赵店村,第一次采访到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。人居分散,水源少,为了吃上干净的自来水,水利部门在村里修建了大大小小的蓄水池,将村民原本使用的水源通过蓄水池集中沉淀、过滤,供村民饮用。这样的单村小型集中供水工程,解决了部分农村村民吃水难、水质差问题。

在采访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中,最让我震撼的,莫过于从400米的悬崖下,修建提水三级泵站、2座蓄水池,架设6公里的主管道,将漳河水引到海拔800多米的肖堰镇观音岩村。观音岩上的村民第一次品尝到了漳河水,全村230户村民终于不再为吃水犯愁。



(农村安全饮水工程)

从2005年开始,我县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。单村小型集中供水工程、以云台山等几大水库为供水水源的乡镇、居民聚集区,采取反应、过滤、沉淀、消毒等先进的制水工艺的引水工程,让安全水流进了千家万户。


评论一下
评论 0人参与,0条评论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最热评论
最新评论
已有0人参与,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